淡化的“红”,凝聚的心
2021年2月11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西北工业大学寒假实践小组开展“亲情陪伴”专题实践。小组通过开展对三代人关于“年”的采访和年夜饭等亲情陪伴活动,分别对爷爷奶奶(87岁)、爸爸妈妈(48岁)和妹妹(17岁)这三代人对于年的看法展开采访,感受不同年代中“年”的理解,体会家庭凝聚力的力量。
“在与爷爷奶奶的交谈过程中我们能看到过去热热闹闹的春节——贫苦但充实。如今的快时代生活,对于老人们或许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网络的发展让他们与时代渐行渐远。如果可以,作为子辈、孙辈的我们,请为生活停驻。留点时间陪伴长辈沐浴阳光,多些耐心,关照一粟一羹汤,愿我们都能为长辈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已後,吉吉利利。百事都入意。”新年的钟声敲响,愿我的爷爷奶奶在新的一年身体康健,明天蕴含希望,并永远眷顾相信他的人。”——朱妍霏
图为与爷爷奶奶团聚共进年夜饭
“在于爸爸妈妈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之所以大家会有现在的所谓“年味”淡了的感觉是因为我们与父辈所处在的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我的父母告诉我曾经老一辈过年眼中的年味,包饺子炸春卷吃腊肉,这些对于我们来说稀松平常的事情却在他们的记忆中充满了仪式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的仪式感如今也不复存在,并且在更加注重健康饮食的今天,很多传统食物,反而成了不健康食物。今天的我们过年吃好吃的是文化的传承,但在他们的心中,从前的这顿年夜饭是辛苦一年的盼头。时代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对我们两代人造成了“年味”上不同的理解。
我们两代人对于“年味”的不同理解本质上是表达的方式改变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年味。六七十年代的年味是一顿珍贵的肉馅饺子,八九十年代则是天涯海角各处打拼的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吃年夜饭,而如今互联网生活的发展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过年习俗,比如线上买年货,抢红包等等。时代在变化,习俗也在变化。实际上只是每个时代投射在节日里的景象变了,而春节本身可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团圆之情却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亦或是习俗的变化而改变。”——张雪辰
图为父辈记忆中的年味之吃饺子
“在与妹妹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从前的年,万家灯火之下是满室祥和。一家子围坐在客厅里,大人们唠嗑着家常,孩子们嚼着零嘴儿看春晚、做游戏。室外是透骨的寒风,室内是迎春的温暖。那抹“红”,是炮竹炸开时在光里晕开的红;是家里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红;是亲戚朋友新衣外套上的红;是春晚背景里喜气洋洋的红;是收到鼓鼓囊囊大红包的红。孩子眼中的年味,通常是这一抹抹红带来的新奇与喜悦,它们被时光留在了心底,然后晕开,渗入到心里的每个角落。
这个牛年,延续着新春的喜乐,新年的向往,年味随时代不断被重新定义,它在科技的领域变得越来越‘冷静’,但在万千中华儿女心中跳动的仍旧有力。居家隔离期间,我们有了更多陪伴家人的机会,我们一天24小时和家人在一起,于是我和表妹开始了“烘焙之旅”,在这个寒假期间,完成了道道暖心美味的小甜品,为简单朴素的日子增添了不少惊喜的色彩。”——曲彦锦
图为与妹妹的烘焙之旅
三代人,三个时代的跨度。横跨将近百年,沧海纵横,变了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对新年的期待。电视的声音覆盖了粮票“抢粮”的人潮汹涌,手机的游戏声覆盖了电视的热闹,时间被时间所更易。少年郎不懂事,撒娇卖乖想吃新年桌上的糖果,对新年的期待仍是看电视上的“爆竹声中一岁除”;而立之人通世故,佯装严肃教育子女新年要懂礼貌,早已牢记孝顺二字将父母的话放在心上,不忍让父母操劳,对新年的期待是自己身上的责任感;耄耋之年已知天命,絮絮叨叨将自己的关心挂在嘴上,只想多叮嘱一句让自己的子女少经历一些苦难,对新年的期盼是一家团聚的喜悦。
2020年的疫情突入袭来,百业待兴,一番休整过后又恢复了往日的秩序,悄悄地,生活却潜移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轨道。2021年就地过年,老年人的叮嘱不再只是电话线的牵绊,学会了视频电话,即使相距千里,我们也能在那一瞬间拥抱于心,看见孩子们的脸,不仅仅是声音的慰藉,更是心理的感动;青年人穿上战袍,在社区为民服务,运输物资,危机当头挺身奉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担责任于肩,为新春送来一阵春风;小孩子看着外面的景象,听着父辈们讲着自己童年过年的故事,对过去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好奇这意气风发的峥嵘少年竟是自己爸爸妈妈年轻的模样。疫情可以改变距离,但不能改变的是我们的爱。
年味随着爆竹声逐渐销声匿迹,生活物质的提高,削弱了我们这一代人对新年的祈盼,“红”,逐渐淡了……但如今的我们再也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悲愁,互联网连接了我们,疫情中的团结凝结了我们,居家隔离中的彻夜长谈凝聚了我。淡化的“红”,凝聚的心。欢声笑语之中,春意盎然。
文字作者:朱妍霏、张雪辰、曲彦锦